8 月 7 日立秋一到,风里就带了点不一样的味道 —— 树叶梢头悄悄转黄,傍晚的风掠过皮肤,少了夏日的黏腻,多了几分清爽。作为秋天的头一个节气,它像个温柔的提醒:该跟着时节调调日子了。农村老辈常说 “立秋五不做,秋天平安过”,这 “五不做” 藏着顺应节气的智慧,做好了,整个秋天都能少闹毛病,快看看是哪五件事配资平台网站,你都避开了吗?
一、不要生气,秋天 “气大” 最伤身
立秋后,天高气爽的日子里,人却容易莫名烦躁 —— 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火冒三丈,或者闷在心里生闷气。老辈说 “秋气通于肺”,这时候动怒,不光伤肝,还会连累肺腑,让人觉得胸口发闷、嗓子发干,秋天的燥气再趁机钻进来,更是麻烦。
想稳住情绪其实不难:早上出门晒晒太阳,看会儿公园里的花花草草,让心慢慢静下来;傍晚听听轻快的民谣、古筝曲,音符飘着,烦躁劲儿就散了;要是心里堵得慌,跟着手机学两段太极云手,动作慢悠悠的,呼吸跟着调顺了,气也就顺了。秋天像本需要细品的书,别急着发火,稳住心态,日子才能过得舒展。
二、不要贪凉,秋凉藏着 “暗箭”
立秋的太阳看着还挺烈,可骨子里的 “凉” 已经偷偷冒头了。这时候要是还像夏天那样贪凉,可就容易栽跟头:大清早冲个冷水澡,浑身一激灵,看似痛快,实则寒气顺着毛孔往里钻,没两天就可能鼻塞咳嗽;冰奶茶、冻西瓜往嘴里塞,嘴巴是爽了,肠胃却被冻得缩成一团,轻则腹胀,重则上吐下泻。
想凉快得找对法子:渴了喝温凉的绿豆汤,别加冰;洗澡用 37℃左右的温水,洗完赶紧擦干穿好衣服;空调别开太低,26℃刚好,晚上睡觉搭条薄被,护住肚子和肩膀。秋天的 “凉” 得慢慢适应,别用夏天的老办法硬扛。
三、不要熬夜,秋天 “缺觉” 难补回来
立秋后,身体像要 “收兵回营”—— 白天消耗的精力,得靠晚上好好休息才能补回来。这时候要是还熬夜追剧、刷手机,凌晨一两点才睡,身体就像个没关紧的闸门,能量哗哗往外漏,免疫力跟着往下掉,稍微吹点风就可能感冒,整个人也蔫蔫的,没精打采。
不如试试 “跟着太阳作息”:晚上 9 点半就把手机放远,泡个脚、看看纸质书,让脑子慢慢从热闹里抽出来;10 点前躺到床上,哪怕一时睡不着,闭眼养神也是好的;早上天亮就起,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,一天的精神头都足。秋天的觉,睡得香比啥都重要。
四、不要乱添衣物,“秋冻” 藏着养身道
刚立秋那几天,早晚确实凉,可中午的太阳还带着 “秋老虎” 的劲儿,晒得人后背发烫。这时候要是急着把毛衣、外套都穿上,稍一活动就满身汗,湿衣服贴在身上,风一吹,凉气顺着汗毛孔往里钻,比穿少了还容易着凉。
老话说 “春捂秋冻”,秋天的 “冻” 是让身体慢慢适应凉意:早上穿件长袖薄衫,热了能卷袖子;中午换成短袖,搭件防晒衣在胳膊上,冷了披上;晚上加条长裤,护住膝盖就行。让身体像 “练兵” 似的,一点点习惯渐凉的天气,抵抗力反而会变强,真到深秋降温,也不容易生病。
五、不要暴饮暴食,吃太猛反伤脾胃
立秋一到,不少人就惦记着 “贴秋膘”—— 觉得夏天没吃好,得赶紧炖肉、啃肘子补回来。可夏天的肠胃刚从 “清淡模式” 转过来,还没适应油腻,这时候一顿猛吃,红烧肉、酱肘子往嘴里塞,肠胃扛不住,轻则撑得难受,重则上吐下泻,还可能把体重 “贴” 上去,冬天更难减。
“贴秋膘” 得慢慢来,荤素要搭配着来,哪怕想吃点重口的,也别一顿吃太多,分两三次慢慢尝。让脾胃有个适应的过程,营养才能真正补进去,身体也能稳稳当当迎秋天。
闻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